【导语】“五常大米”被《舌尖上的中国2》誉为中国最好的大米,但想吃到一碗真正的五常大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据媒体报道,五常市五常大米年产量至多为105万吨。据业内人士估算,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这意味着,市场上大部分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
五常大米近年来备受冒牌大米困扰,业内有“五常大米行天下,天下大米乱五常”的说法。2014年10月8日,黑龙江五常大米协会会长张汝辉就曾宣布,上海市面销售的五常大米有92%是假的。
那么,真五常大米到底长什么样?它又该如何避免山寨?
●五常大米是大米界的劳斯莱斯
有句话叫作,中国好吃的大米在东北,好吃的东北大米在五常。《舌尖上的中国2》之《时节》,曾给了五常大米一分零两秒的镜头,这让五常大米狠狠地火了一把。
五常在黑龙江省的最南部,距离哈尔滨120公里左右,属于哈尔滨管辖的一个县级市。
五常能种出好大米,皆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黑龙江,其黑土层厚度平均为20至30厘米,而五常的黑土层的平均厚度竟达2米,土地中含有机物高达10%以上,堪称“膏腴”之地。五常属于中温带大陆气候,无霜期140天,平均年降水量608毫米,年日照2629小时。溪浪河、拉林河、牤牛河贯穿全境,水系纵横。此地纬度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使水稻的成熟期相当集中,老百姓管这叫“上得急”。
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五常大米的好风味。它具有外观半透明,色泽青白有光泽,口感绵软略粘、微甜、略有韧性的特点。
比起普通大米,五常大米的价格也要贵得多。有记者曾做过比较,超市里售卖的普通散装大米一般在2.5到3元之间,袋装大米5公斤装最便宜的也就20多块钱。但是两款5公斤装的五常大米价格几乎翻倍,其中古船牌五常长粒大米是48.3元,相当于一斤将近5元钱。另外一种是福临门稻花香,售价达到了82.9元,是该超市里价格最贵的大米之一。
电商网站上的五常大米比超市里品牌更多,品种名目也很多。品牌上比如福临门、柴火大院、十月稻田、金龙鱼、裕道符等有十几个,品种名目上有稻花香、有机稻花香、香稻米、长粒香大米等等。
●什么米才能称之为五常大米?
作为一种农产品,五常市农业局一位工作人员称,五常大米只是当地水稻种类的一个统称。五常的水稻有很多细分的品种,但比较出名的有两个:一个是“五优稻一号”;另一个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稻花香2号品种。稻花香2号的发明人田永太认为,五常大米享誉全国,主要归功于稻花香2号,所以只有它才能称为正宗的五常大米。
作为一种品牌,五常大米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所谓“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2003年,五常大米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原产地保护产品,明确五常市全部24个乡镇所生产的40多个品种大米都叫五常大米,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GB19266,并授权正宗五常大米生产及加工企业使用带有公鸡图案的防伪标志。五常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春雷认为,从原产地保护产品的定义和范围看,所有在五常市区域内种植的大米,理论上都可以叫五常大米。
按照法律规定,哪怕是五常大米的种子,拿到其他地方种,也不能称五常大米。一定是要在五常种出的五常大米才受保护。按照当地政府说法,一定要政府划定区域范围内出产的大米才叫五常大米。
但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五常市当地的行业标准,都未对五常大米的原产地特征形成规范和指标。五常大米的概念依然模糊、混乱。
●从外地企业到本地米商,仿冒勾兑现象层出不穷
“天下大米乱五常”,这不是五常大米遭遇的第一次信任危机。
最初是外地企业进行仿冒。2010年7月12日,媒体报道西安市场有企业用喷香精等方法仿冒五常大米。随后几周,“香精米”事件持续发酵,使得原本供不应求的五常大米一度滞销。
2014年10月,五常当地的米商被曝出掺兑掺假。据东方早报报道,普遍的勾兑做法是:从外地运入大量水稻冒充或者一些周边的县、市自产米销路不好,将米拉到五常更换包装袋等伪装,变成五常大米的身份往外卖。五常一家大米合作社的负责人范运海(化名)举例称,在紧邻五常的吉林榆树和黑龙江的尚志、方正、阿城等地,水稻收购价都比五常大米要便宜几毛钱,但是米的外观、质量等却与五常大米近似,常有商家从这些地方把米运到五常,直接冒充五常大米。
甚至不管当地经销商还是上海经销商,都存在按需勾兑,掺假售米等现象。上海一名不愿具名的大米经销商透露行业潜规则说:“五常大米是有‘纯度’的。批发价3元/斤的,有20%左右其他产地的米;4元/斤左右的,有10%左右其他产地的大米;5元/斤的,会掺假5%左右。这在行业里是公开的秘密。”
勾兑危机让五常大米的信誉再次遭到打击,因为离五常最近,沈阳受到的影响最大,销量甚至减少了三分之二。
●五常大米的遭遇反映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困局
五常大米的打假困局,也是中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困局。
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在国际上又称为原产地名称权保护或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是20世纪以来世界上多数国家为有效保护本国的特色产品而采取的重要制度体系,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中所认可的通行保护规则。现行的TRIPS协议第二十二条规定,所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必须对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即原产地产品给予共同的保护和认同。
根据TRIPS协议对产品原产地的定义,一种产品的特色必须“主要与地理来源相关联”,方可确定为原产地。而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涉及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并往往涉及特定地域的传统工艺等人文因素,所以保护对象绝大多数是特定地域内与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产品。这与中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中对原产地的规定基本一致。
中国主要采取两条途径来保护原产地域产品:第一条途径是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依据《商标法》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通过登记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的方式进行管理,对原产地域产品提供保护。第二条途径是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原产地域产品通用要求》通过强制性执行国家标准和注册登记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的方式对原产地域产品进行管理与保护。
但现实中实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十分困难。首先无法鉴别“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现象在农产品中较为普遍。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常务副总张春华说,很多农产品都碰到类似的问题,比如阳澄湖大闸蟹、西湖龙井、上海马陆葡萄等,“我是在阳澄湖、在西湖、在上海马陆生产的,我不挂保护标识,只要消费者认可,你能奈我何?更有甚者,直接在包装上印上产地保护标志,也很难有人能看出来,因为它们确实长得都差不多。”
而且产地保护产品维权过程艰难,异地维权成本巨大。五常市副市长何广铭曾率领维权组全国各地打假,他发现地理产地保护产品的维权在现实中几乎无经验可循。“一来很多产地保护产品,权利人是谁并不清晰,二来即使有权利人,现实中也遭遇举证难等一系列问题。”
●国外怎么保护原产地地域产品?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国家。早在1935年,法国就制定和实施了专门的《原产地名称保护法》,开始对葡萄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1992年7月14日,欧共体第2081/92法令,明确规定保护食品和农产品原产地名称及保护地理标志。1996年6月,欧盟为加强对农产品的保护,打击假冒行为,公布了农产品品牌名单,这份名单中共列入了318种农产品,其中包括肉类、奶酪、水果、蔬菜、食油、蜂蜜、果酱、饮料等。欧盟决定,凡注册的农产品名牌,只有在原产地生产,并严格遵守有关标准的生产者才能使用,其他任何生产者不得假冒。
如今国际上对原产地标志保护有四种作法,一种是专门立法,像法国单独制定保护原产地标志条例。比如AOC(原产地控制制度)是法国原产地名称管理委员会制定的针对特定区域的产品的一项法律证明,包括葡萄酒,奶酪,黄油和其他农产品。AOC规定了葡萄种植的地理边界,允许种植的葡萄品种,葡萄种植法(种植密度,剪枝法,单位产量,葡萄成熟时的含糖量,收获时间等等),酿酒法(发酵方法,时间,陈酿方法和时间等等)。同时AOC葡萄酒在生产和销售环节还受到DGCCRF和DGI两个机构监督。DCI受理有关葡萄的栽种、葡萄品种、采收、库存和酿酒程序等的申报,然后进行相关的核查。DGCCRF的专家们则在生产和销售等阶段采样做分析,以确定该酒是真的,没有任何欺诈的地方,乃是一个打假办公室。
一种是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像瑞典;一种是运用《商标法》将原产地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注册保护。多数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欧盟等采用商标立法的方式;还有一种是利用《版权法》来保护原产地标志。
(来源:凤凰新闻客户端ID:fenghuangxinmeiti)